乒乓球这项运动自诞生后不久,就形成了两种主流的握拍方式,即像握钢笔或者拿筷子一样的方式——直拍,以及像握手或者握菜刀一样的方式——横拍。这两种方式区别明显,从而导致两种握法的技术特点也有所不同。直拍强调的是灵活以及变化,而横拍强调的是绝对的力量。了解这些不同后,就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结构以及喜好去选择适合自己的握拍方式了!

一、基础握法


上图介绍的这种握法是当今主流的一种握拍方式。其要点在于虎口、拇指、食指以及其余手指四个点对于整个球拍的固定。我们可以看到,直拍握法用于固定球拍的四个点有三个都完全取决于你的手指。相比而言,横拍握法由整个手掌将拍柄环绕,手指作用发挥相对有限。因此直拍握法应当更加强调手指的作用,突出手指调节在增加线路和旋转变化上的作用。如果遵照上图的握法去学习,你将会获得一款较为正规的握拍方式。

  • 直板握法优势: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到,直板是一种相对更灵活的握拍方式。在发球、台内球控制等方面有着明显优势。
  • 直板握法劣势:最大的缺点就是难以彻底掌握。网上有各种看衰直板握法的声音,说是直板的反手天生更弱。但是我认为直板反手弱的原因主要还是直板更难学,同时没有出现天降奇才将直板的打法彻底革新,找到更好地利用直板灵活性的途径。现在大家都看到了横板容易学习,同时当前相持优势明显,所以基层教练都在清一色地生产更加暴力的横板弧圈机器。而为数不多的几个直板运动员,都被教练要求用横板的一套来规范动作,那自然是打不过横板的。

横板的力量就是一种看得见,摸得着,同时容易选拔的一种指标:我就选力量大的运动员就好了嘛!但是在选择直板运动员的时候,要求的却是“手感好”,“变化多”,头脑清晰这种相对不容易考核的指标。当时前国手马琳在入选国家队的时候,很少有人能够看好他。因为他的技术特点“不主流”,同时身体素质也不突出。但是他却是“二王一马”时代唯一获得奥运男单冠军的我国运动员,这其实也侧面说明了直板要想打出来,必须要打出直板的特点。

二、握拍调节

但是,上面的握法只是直板握拍的一种基本款式。握拍并不需要拘泥于一种固定方式,比如说必须是第几个关节放在什么位置。选择适合自己的握法就好。下面分几个要点来聊聊在具体握拍时,可以调整的细节。

1、握拍深浅

握拍深浅与手指调节的灵活性高度相关。这是因为放在球拍背面的几根手指形成了一块“支撑区域”。握得越浅,“支撑区域”面积越小,这样球拍的可活动范围就越大,但是取而代之的是球拍背面支撑力的缺失,从而导致击球稳定性和力量的下降。上图中的握法是一种相对均衡的方式,握拍深浅可根据喜好调节。

2、握拍宽窄

根据握拍宽窄,直拍握法可分为“大钳式”、“中钳式”和“小钳式”。这种称呼非常生动形象,因为握拍的拇指和食指就像一个钳子一样按压在了球拍的拍肩处。自然界中,体型越大的动物,威力越大,但是行动起来也越笨拙。直拍的握法也有类似之处。

3、后三指叠放

这种握法适用于传统的左推右攻,因为老式直板是只用一面胶皮去打球的。为了在来球到达反手位时依然有能力将球推挡,必须尽量增加球拍的灵活性。随着手指蜷缩程度的上升,击球的灵活度会上升,但是绝对力量会下降。

4、中指、无名指支撑

这种握法是直板横打采用的握拍方式。因为这样可以增加支撑力,使球拍拍型更加固定。但是代价是难以采用推挡技术。
在比赛中,为了使用不同的技术,后三指的形态可以适当调节。但是对于业余球友来说,尽量还是采用较为中庸的握拍,以应对各种类型的回球。

其实不管是什么调节方法,其原理都是要增加或减小“支撑区域”的面积。握拍深浅可以同时改变球拍正面和背面的“支撑区域”,这对于出球特性的影响最为明显;握拍宽窄主要影响的是正面,后三指的叠放主要影响的是背面。搞清楚这些原理,就可以根据自己打球时遇到的问题,做出针对性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