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递质(一):多巴胺
在MBTI里16维人格中,感性和理性似乎是两个极端:一个理性思考的人给人的印象似乎冰冷木讷,不近人情,而感性思考的人在理性视角来看似乎不可理喻。但是从科学角度来讲,情绪也是一种客观产物。人的情绪,似乎完全受控于体内为数不多的几种小分子:各种小分子在脑内的不同区域协同作用,排列组合,就可以像调色盘一样搭配出心中不同的色彩。这个系列就从各种与情绪相关的小分子出发,简要总结一下这些分子的不同功能。目的是搞清楚人类情绪的原理,从科学的角度学会掌控自己的情绪。
初识多巴胺(音:按)
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巴胺过量的社会,人们多多少少都听说过这个小分子。但是,如果你认为多巴胺 = 快乐,似乎又有些片面。首先,掌控快乐的激素有多种,包括内啡肽,血清素,催产素。这些小分子都有着独特的产生以及作用机制。对于这些小分子的讨论,就交给后续的文章吧(又开了新坑)!
同时,包括多巴胺在内的生物小分子,其作用肯定不单单局限为“掌控一种快乐”。多巴胺主要由中脑的黑质和脑干的蓝斑核产生,并在整个中枢神经系统中广泛分布。
多巴胺主要存在于大脑的四个主要通路中。首先是边缘系统,它由来自黑质的多巴胺神经元投射到前额叶皮质和大脑边缘系统的各个区域。这个通路与运动控制、认知功能和情绪调节等方面密切相关。第二个通路是内侧系统,它由黑质的多巴胺神经元投射到海马、杏仁核和纹状体等区域。这个通路与情绪、记忆和奖赏等功能有关。第三个通路是运动系统,它由黑质的多巴胺神经元投射到大脑皮质和基底节等区域,参与运动的调节和控制。最后一个通路是视觉系统,它由蓝斑核的多巴胺神经元投射到视觉皮层和视觉处理区域,参与视觉信息的处理和调节 。
由此可见,多巴胺除了调控我们理解的“快乐情绪”以外,还参与到了运动系统,视觉系统等多种功能中。例如瑞典脑神经科学家阿尔维德 卡尔森在1957年的研究中提到,用药物“利血平”耗尽了小兔兔脑内的多种激素后,小兔兔的运动开始出现严重失调。而只有设法提高多巴胺含量后,小兔兔的运动能力才会恢复正常,甚至变得活蹦乱跳。
本文仅关注多巴胺在情绪方面的机制。
1、多巴胺的作用机理
多巴胺主要通过神经元突触前膜胞吐出到突触间隙,通过突触间隙转移至突触后膜多巴胺受体,进而产生“快感”。但是有句老话说得好:“快乐永远是短暂的”。它的科学原理就在于,多巴胺在产生作用后,会很快被“回收机制”转化为其他小分子。这时突触间隙的多巴胺浓度将会逐渐降低,人的快乐情绪也就慢慢消失。
2、多巴胺带来的是什么快乐
著名的心理学家巴甫洛夫用狗做了这样一个实验:每次给狗送食物以前打开红灯、响起铃声。这样经过一段时间以后,铃声一响或红灯一亮,狗就开始分泌唾液。事实上,我们还会发现,狗狗在未经训练时,只有在铃声响后,肉肉端到它的面前,才会流口水(即分泌多巴胺)。而在训练后,听到铃声就会流口水(分泌多巴胺),端上肉肉时,它并没有那么兴奋。这说明多巴胺释放的多少,实际上与现实高于预期的大小有关。也就是说,多巴胺实际上编码的是我们得到的比心理预期高出的额外奖赏。为了获得更多的,更长远的快乐,我们要学会降低自己的心理预期。这也就是老人们常说的:知足者常乐。
3、过量多巴胺的危害
根据2的结论,重复地观看同质化的内容,会不断地重复奖励反馈循环,导致刷视频的手停不下来,此即轻度成瘾。同时也会带来心理预期的提高,从而升高多巴胺释放的触发阈值。这会驱使网民去寻找更多极端的视频创作者,也会驱使短视频创作者编制更加离奇、荒诞的剧本。如果神经元的多巴胺受体一次性接受大量多巴胺,则会使人短时间体验到从未感受过的愉悦和欣快,这种难以磨灭的体验将会驱使人们再次尝试药物,产生重度成瘾。但是过量的多巴胺会“烧坏”多巴胺受体,将会使后续的药量不受控制,最终彻底烧坏大脑,变成废人。
多巴胺的生产
前文已经提到,多巴胺产生于大脑。事实上,更准确的说法是,多巴胺产生于多巴胺能神经元。探索多巴胺如何制造出来的,可以更好地理解这种小分子的作用机理。
生化反应
见上图。多巴胺由左旋酪氨酸在转化而来,并最终可代谢为去甲肾上腺素以及肾上腺素。因此这张图的上半部分可称为多巴胺的生成过程,(下半部分倒也不能称为代谢过程,因为代谢需要用到另一种酶)。整个反应如果看成是一条流水线,那么酪氨酸就是原料,酶就是机床。不同的神经细胞种存在着不同的酶,于是相同的原料输入到细胞后,得到的产物不同,为人体带来的反应也就不同。这里的酶也是蛋白质,什么细胞能产生什么样的酶,已经由我们的DNA中决定。
多巴胺能神经元中含有生产过程的酶,是专门生产多巴胺的神经细胞。在生产出多巴胺后,就会将其储存至囊泡,并将其缓缓地运输至前膜。一旦运输至前膜,多巴胺分子将会释放至突触间隙,这些多巴胺分子将会在遥远的对岸寻找自己的“有缘人”。但是正是因为多巴胺给生物体带来的反应过于强烈,大量的多巴胺可能会烧坏主人的大脑,因此我们人体设计了多个限速机制。在漫长的岁月里,经过不断的演化,我们人类的DNA才终于演变成今天的样子,人体这台精密仪器环环相扣,日夜不停地运转。终于到了现代,自然界制造的最高杰作——人类逐渐地开始理解自身的运行机理,并开始了人为干涉。
兴奋的代价
代谢
无论是神经元内还是突触间隙,都游离着一种叫做“单胺氧化酶”的物质。当多巴胺遇到单胺氧化酶后,多巴胺会脱掉氨基,变成代谢废物。因此当人们兴奋时,人体释放的大量多巴胺将会逐渐地由单胺氧化酶分解掉,于是人体的兴奋程度将会逐渐降低,最终回归到正常水平上。
我们能持续兴奋吗
和多巴胺有关的兴奋剂,其作用机理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种是去掉限制器,另一种是让单胺氧化酶失活。无论哪种机制,都会让我们在短期内(感觉)像琦玉老师一样变得天下无敌(按照动画设定,琦玉老师就是突破了限制器,从而突破了人类极限。),但是这种“无敌状态”仅能持续短暂的时间。根本原因在于多巴胺有限的库存,以及多巴胺受体的敏感程度。因此人类的能量应当是有限度的。强制打鸡血只是在透支未来。